美國留學生開局👩🏻‍🎓菜鳥租房、買傢俱、開銀行帳戶、辦信用卡與手機號碼全記錄📚

美國留學生開局👩🏻‍🎓菜鳥租房、買傢俱、開銀行帳戶、辦信用卡與手機號碼全記錄📚

又到了勇敢的留學生們拉著大皮箱、離開溫暖的家、去美國追逐夢想的季節了。去年夏天的我也是大軍中的一員,雖然已經在海外漂流了好幾年,但短時間內要獨自在美國建立新的生活,還是帶給我非常大精神與肉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除了會根據我的經驗提供一些如何準備新生活的方向跟資源,也會記錄一下自己當初的感想碎碎念,畢竟人生沒有第二次這樣的體驗了🫡


租房

Photo by Marcus Lenk on Unsplash

相信聰明的大家一定在飛機落地前的好幾個月就開始在看公寓了吧?一般來說會有學校宿舍、公司運營的公寓、私人房東這些選擇。當初因為學校沒有提供宿舍加上人生地不熟也不敢亂找私人房東,我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公司運營的公寓。因為1b1b (1 bedroom 1 bathroom)的房子在灣區實在貴得離譜,我在網路上找到了現在的室友,兩個人攜手選定了公寓並順利地訂下來並且在落地即刻入住。我的經驗算是很幸運的!以下資訊跟道聽途說想跟大家分享:

  • 有條件的話當然推薦現場看房,這樣得到的資訊都會是最即時且最真實的。另外,很多公寓會有look and lease specials(看完房24小時內下訂可以減免一定金額)的優惠,所以如果你心臟夠大顆,也可以落地先住飯店/airbnb再去看房
  • 大部分公司運營的公寓都會有referral bonus,看準你想要的公寓之後可以去學校群組或是小紅書找找看有沒有現任住戶可以提供referral,通常大家的做法都是平分這筆錢(我看過500-2000美金都有),不無小補!
  • 很多時候公寓網站的空房狀態並不是那麼即時/真實,所以有條件的話最好可以直接打電話去問!我很幸運的部分是,室友當初人已經在美國,電話任務的部分可以麻煩他(鞠躬)當然如果人還沒到美國,寫email來回是比較沒有效率的,但是還是要努力催促/提問/提出要求!
  • 也有一個方法是去臉書群組/小紅書接別人的sublease,通常這樣租期會比較短,可以有一個暫居的地方然後再慢慢找長租約

選擇公寓的部分,根據我這一年的觀察下來,可以把灣區(不確定美國其他地方的狀況)的公寓分成兩種:家庭式翻新的稍舊公寓、跟水泥圍合式的新小區。我目前住的公寓是前者,屬於舊屋翻新的公寓,特色是又大又便宜(真的沒看過同樣品質更低的價錢),格局比較老比較美式、洗烘也會是舊式的上下一體式,爐子會是電磁爐,總體而言就是cp值高!後者則是近期比較流行,據我觀察很多經濟比較寬裕的華人會選擇的房子。他們的特色是超級新(近三年落成的)、格局方正、會有很大採光很好的落地窗、社區會有健身房游泳池clubroom等等各式各樣的fancy設施等等。

比較大眾的找房資源有apartments(偏向找公寓)和zillow(偏向找single house),我也喜歡直接用google maps找,常常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傢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小紅書看到過這樣的圖文呢?標題是「留學生標準開局」,配圖是一個家徒四壁的房間、一個用帽踢捲起來假扮枕頭的不明物體、一張瑜珈墊放在地上、配置好一點的會鋪開一張小毯子。當初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不信邪,覺得「哪有這麼慘?我們這種堅強的留學生睡幾天地板小case吧?」,沒想到才一晚就已經哭爹喊娘地拿出手機下定床墊床架… 我感覺在安頓下來的過程中,很多時候身體上的不舒服倒是其次,沒有把必須的傢俱都置辦好、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空房子裡生活帶來的不安定感會讓人比較焦慮(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所以喜歡未雨綢繆的J型人們,還是乖乖提前上網買吧傢俱吧!

傢俱部分,最方便靠譜的選擇絕對是Amazon!對於剛落地、人生地不熟還沒有車的學生來說,用學校郵箱辦一個Amazon Prime Student免費試用6個月的帳號,上網下訂讓傢俱全部送到家門口,絕對是最經濟實惠又省麻煩的做法。第二個我會推薦的方法是,如果有車(或是可以蹭朋友車),可以去一趟ikea或target買齊小型一點的傢俱跟生活用品,這樣可以稍微享受到實體逛街的快樂、但也不會太吃力。以下整理了一些當初的購買清單,劃分為沒有就會原地崩潰的「必須」部分、以及沒那麼緊急可以慢慢置辦的「非必需」第二梯隊。

  • 必需臥房傢俱:床墊、床架、床品(mattress protector, sheet set)、枕頭、小毯子
  • 必需傢俱:書桌、辦公椅、餐桌、餐椅、落地燈、浴室地墊+浴簾
  • 必需生活用品:濾水壺、熱水壺、吹風機、基本的碗盤餐具杯子、衛生紙、垃圾袋、洗衣精、洗碗精
  • 非必需傢俱:沙發、地毯、茶几、衣架、床頭櫃、電腦顯示器、插頭延長線、電子鍋、各種鍋具、吸塵器、掃把
Photo by Michal Balog on Unsplash

當初傻傻不知道要很重要一定要提前準備的東西們:

  • 落地燈。美國公寓很多都沒有天花板自帶的燈,所以客廳跟臥室都需要自己買落地燈,而在沒有落地燈之前人生真是一片黑暗…
  • 浴室地墊+浴簾。因為浴室是浴缸不是淋浴間,剛去的那幾天,洗澡水噴得到處都是,根本潑水節…
  • 濾水壺+熱水壺。當初想說剛到的時候喝幾天瓶裝水也沒關係吧?結果瓶裝水好快喝完,又要去超市搬真的好辛苦… 推薦大家先買好濾水壺跟熱水壺就可以無限燒水喝啦!

想提醒大家的是,剛安頓下來的時候一定是要花很多錢的。需要置辦整個新家的生活用品,不要想太多,這就是一次性的花費不要太有罪惡感,我當初就是覺得自己怎麼可以短時間花掉幾千塊美金?我是敗家女吧?然後搞到自己第一週壓力超級大每天超想哭。該買買,該花花,在理性且有能力負擔的前提下消費,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銀行帳戶

沒有銀行帳戶寸步難行!我當初選擇Bank of America因為聽說對留學生比較友好,而我的體驗裡也沒有出什麼差錯。簡單科普一下,美國的帳戶分為checkings和savings,前者通常用來支付日常開銷,使用上非常靈活;後者用於穩定儲存比較大額的現金,每個月會有動用次數的限制(例如我的是6次)。

申請銀行帳戶程序:

  • 預約:雖然運氣好的話walk-in也有機會成功,但還是建議提前上網預約
  • 攜帶文件:
    • 護照
    • 第二證件(我當初有被要求看國際駕照)
    • 已持有的信用卡或銀行卡(可以不是美國的)
    • 可以證明在美國合法身份的文件(例如I-20)
    • 預備存到新戶頭裡面的現金(建議USD 1500+)
  • 辦理程序:
    • 業務員會指引你錄入資料、下載及如何操作BOA app、甚至會手把手帶你去ATM教導提錢存錢😆
    • 當天就可以透過手機使用銀行卡,實體卡會在約一週後寄到家裡
    • 如果想要辦信用卡,記得跟業務員說一下,他們也會直接幫你現場辦理

擁有了珍貴的銀行帳戶之後,我們在美國的生活就慢慢要成形啦!


信用卡

米國其實也已經是不怎麼用現金的國家了,有了銀行帳戶的我們(挺胸)下一步就是辦信用卡啦!推薦兩張我剛落地的時候開的無年費小白信用卡:

對於剛進入米國信用卡世界的菜逼八來說,我覺得這兩張卡配著用很剛好。例如Blue Cash的回饋類別跟趴數是固定的,所以超市、網購跟加油我就固定刷這張。那如果有要旅遊的時候,就把BOA Customized Rewards的3%類別調到旅遊來買機票或訂酒店。但提醒!不要同時開這兩張,建議隔個一兩個月申請,才可以用日常必需消費就順利刷到開卡禮。我是八月開BOA Customized Rewards然後九月申請Amex Blue Cash Everyday的。剛落地美國、置辦傢俱跟生活用品的消費很容易就刷滿了,也可以儘早開始累積信用分數。

這兩張寶貝卡雖然菜,但也真的幫了剛落地的我非常非常多。開卡簡單(不需要ssn及信用紀錄)、回饋也不錯,如果有同學需要blue cash的refer, 歡迎自取!當然也可以私訊或是email找我拿🙌🏻


手機號碼

電信商我用的是Mint(我的refer link,點一下不會中毒,會給你跟我都有小小優惠!),是T-Mobile旗下的電信商,屬於沒有特別大碗但是便宜的類型!因為我的網路需求不是很高,選了15$/month 5GB的plan,算是放眼望去同級方案中cp值最高的了。另外,也可以跟同學組family plan,會比一般情況再優惠一點點。其他比較常見的選擇還有AT&T, T-Mobile, VerizonVisible(powered by Verizon) 。


家用網路

Photo by Thomas Jensen on Unsplash

從沒想過已經在台灣提前買好手機吃到飽網路卡的我,會被家用網路搞的身心崩潰。以前我的大學是宿舍直接連wifi就好、交換的時候比較短期所以住airbnb、甚至在上海租房的時候都選擇了服務式公寓,過去竟然沒有一次自己處理家用網路的經驗,加上當初一直被朋友恐嚇說請人來家裡拉網路線極貴無比,我下意識地把它想得無比困難且複雜,但他也就是小蛋糕一塊而已。

拉家用網路線很簡單,找到你合意的供應商(通常不外乎AT&T, Spectrum, 還有我用的Xfinity),線上選好方案並選取送貨上門/門店自取,拿到機器(modem & router)之後找到家裡的網路插孔,把線路們插好就可以用家裡wifi啦!當初把這件事想像的困難無比,但其實這年頭有youtube的我們,沒有自己做不來的事吧?!我們家用的是一個月$50的中等方案,兩個人的小公寓網速非常夠,提供各位參考🙇🏻‍♀️


寫在最後|去年夏天剛落地美國的一週內,我哭了三次。雖然每次到新的地方都會有這樣混亂的時間,但面對極大動盪的時候我還是站不穩。練習告訴自己這是長大成人必經的過程,我正在經歷的顛簸與焦慮不是因為身處的地點,而是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此時此刻必須學會的事情。跟公寓管理員理論、打電話跟銀行吵架、自己扛著大包小包生活用品、頂著加州八月的太陽從超市走回家。從頭建立生活是我這幾年一直在練習的事情,前幾次過得太順遂導致我高估了自己能夠承受壓力的程度。換個方向想,那就享受疼痛好了,畢竟人生也沒有幾次機會可以跨越半個地球搬家吧。

拖了好久好久好久終於重回寫文章!從墨西哥交換回來之後一頭栽進學習跟求職的世界,加上疫情加持,很久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旅行,於是部落格也跟著荒廢了… 甚至有關站的念頭(特別點名感謝將軍澳區小姐努力地阻止我😆)雖然網站雜草叢生,但這三年間我還是很努力地在生活,偶爾旅行的時候腦子裡會又冒出想要在部落格分享的事情,於是我終於決定提筆再寫。接下來會努力把過去一年內的足跡跟想要分享的內容補齊,請大家督促🙇🏻‍♀️🙇🏻‍♀️🙇🏻‍♀️